在千米深的礦井中,一條
礦用通信電纜不僅是信息傳輸的“神經脈絡”,更是保障井下安全的關鍵防線。其表面看似簡單的字符標記,實則承載著電纜身份、性能參數及安全溯源的密碼,成為連接井上井下、確保高效運維的“生命刻度”。

1.識別標記:電纜的“身份檔案”
根據《礦用橡套軟電纜》及《煤礦用阻燃電纜》標準,礦用通信電纜外表面需設置識別標記,標記間隔不超過1米。這些標記如同電纜的“身份”,包含導線直徑、線對數量、電纜型號(如MHYV、MHYVP)、制造廠廠名代號及制造年份等核心信息。以MHYVP型礦用通信電纜為例,其型號中的“M”代表煤礦用,“HY”表示通信電纜,“VP”則表明采用鋁塑綜合護套與聚乙烯絕緣,這種結構能有效抵御井下潮濕、腐蝕環(huán)境,確保信號穩(wěn)定傳輸。
2.長度標記:精準截取的“空間坐標”
長度標記是礦用電纜的另一關鍵標識,同樣以間隔不超過1米的方式標注于電纜表面,但需與識別標記錯開。在礦井施工中,電纜常需穿越數百米巷道,長度標記如同“空間坐標”,幫助施工人員精準截取所需長度,避免浪費。例如,在某煤礦綜采工作面,技術人員通過長度標記快速定位并截取200米MHYBV-7-2型拉力電纜,確保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與采煤機實時通信,將設備調試時間縮短40%。
3.煤安標志:安全入井的“通行證”
除基礎信息外,礦用電纜表面還需壓印煤安標志(MA)及編號,這是電纜能否下井的“通行證”。煤安標志由安標國家礦用產品安全標志中心頒發(fā),代表電纜符合井下防爆、阻燃等嚴苛要求。在神東煤礦的檢測實驗室中,2014年檢驗的794批次電纜中,32批次因煤安標志缺失或模糊被判定不合格,凸顯其重要性。
4.耐擦性與清晰度:惡劣環(huán)境下的“生存考驗”
井下環(huán)境惡劣,電纜常浸泡于煤泥、水中,或遭受機械摩擦。因此,標記需具備耐擦性,即使經濕布反復擦拭仍清晰可見。某煤礦曾因電纜標記模糊,導致回收時無法區(qū)分不同規(guī)格電纜,造成30%材料浪費。如今,采用壓印工藝的標記可抵抗煤泥侵蝕,確保信息長期可讀。
從千米井下到控制中心,礦用通信電纜的識別與長度標記如同無形的“生命線”,串聯起安全、效率與可持續(xù)性。這些看似微小的字符,實則是礦井智能化、安全化轉型的基石,為深部資源開發(fā)提供著至關重要的支撐。